日前,廣州市公安局新聞辦公室通報了一起仿冒公檢法詐騙案件:某企業管理人員何某接到自稱“保險公司”工作人員的電話,稱其身份證信息泄露并涉及“洗黑錢”案件,“武漢公安局警官”、“檢察院張主任”等詐騙分子輪番登場,通過仿冒“最高人民檢察院”網頁生成的“通緝令”,以及各種威嚇手段,騙走何某一千一百余萬錢款。
實際上,何某的遭遇并非個例,只是仿冒公檢法黑色產業的冰山一角。近日,騰訊安全反病毒實驗室發布《2018年上半年仿冒公檢法趨勢研究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,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仿冒公檢法類惡意應用增長70%,相關釣魚網站同比增長200%,各式仿冒公檢法詐騙花樣百出,令普通民眾防不勝防。
仿冒公檢法詐騙呈上升趨勢,受害者集中在沿海地區
《報告》顯示,2018年仿冒公檢法病毒中毒用戶數量呈現上升趨勢,Q1、Q2季度中毒用戶增長均達到了50%,且受害者主要集中在廣東、江蘇、福建等互聯網發展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。從病毒數量來看,2018年Q2、Q3季度仿冒公檢法病毒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,其中Q2季度病毒數量增長達到70%。
值得關注的是,受仿冒公檢法病毒影響的主要是低端手機,其中價格在1000元以下的手機占比34.44%,1000~2000元占比44.63%。此外,詐騙網站的服務器大都部署在境外,美國占比最高,達到71%。
基于對仿冒公檢法詐騙手段的深入分析,騰訊安全發現,不法分子多是團隊作案,設計流程細致縝密、環環相扣,令普通人難以堤防。不法分子先是通過網絡購買真實個人信息,包括姓名、身份證號、住址等,用于取信受害者;再制造受害人“卷入重大案件”的假象,如涉嫌經濟詐騙并PS“通緝令”,誘導受害人提供銀行卡相關信息或者要求其進行銀行卡轉賬,步步為營,以達成套取錢財的目的。
《報告》指出,仿冒公檢法詐騙團伙不斷更新作案手法,為躲避安全軟件檢測升級病毒技術,從原來僅靠電話忽悠,“進化”到聯合惡意鏈接、病毒APP、偽造逼真的電子文件等方式,更有甚者,通過誘導安裝病毒App,實現對受害人手機遠程控制,截獲銀行卡賬號、密碼、網銀交易驗證碼等敏感信息,遠程轉移受害人銀行卡內的資金。
依托騰訊自研TRP-AI反病毒引擎和自研殺毒引擎TAV,騰訊手機管家已可查殺仿冒公檢法病毒,并建議廣大用戶保持病毒庫自動更新開啟狀態,并開啟云查殺功能,第一時間攔截存在安全風險的應用安裝。
《報告》同時提醒廣大用戶,不要輕易向他人透露個人敏感信息,對陌生電話、短信應提高警惕,不輕信其中內容;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,在下載應用前建議使用騰訊手機管家等安全軟件進行檢測,定期給手機進行體檢和病毒查殺;開啟騰訊手機管家騷擾攔截功能,可有效攔截詐騙電話、短信,提升手機的安全性。
此外,針對一般仿冒公檢法詐騙的作案流程,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基于海量手機號碼黑庫數據標記惡意通話,建立勸阻受騙用戶的電話號碼監測機制,并在瀏覽器打開前對URL網址鏈接頁面內容進行屬性檢測,以及在瀏覽器下載應用時,將網址和apk信息進行云查信息檢測,形成了一套集事前阻斷、事中攔截、事后防御于一體的仿冒公檢法詐騙檢測方案,能夠有效對抗此類詐騙黑產,全方面保障用戶的信息和資金安全。